2020年4月16日 星期四

手感火燙與投資



  喜歡打籃球的你,相信有「投籃手感」這回事嗎?
  相信有在打籃球或是喜歡任何其他球類運的你,總有幾次手上冒煙、手感特好的感覺,對吧?其實不只你,很多的職業球員也有這樣的感覺,也因此有了各式各樣的球場迷信、賽前儀式。
  但事實真是如此?早在1980年代,康乃爾大學進行了一項研究,分析了1980-1981該季76人隊每位球員的連續投籃紀錄,以及1980-1982賽爾迪克對兩季的罰球命中率。 得到觀察結果,球員每次投球的命中率與前一次投籃的結果無關,甚至連相對較不受干擾的罰球表現,於整個賽季中亦是呈現常態分布。然而這樣的研究成果卻不被當時所接受,甚至被許多教練、球迷嘲笑「不懂籃球」,且當年76人隊上的八名球員在訪問時,皆自認常連續進球(笑)。
  為何數據上呈現不出來的手感,卻讓多數人信以為真呢? 首先是「先入為主」,我們普遍認定「信心會影響表現」,而這也造成我們帶有預判的觀賽,甚至會將差一點投進的球,也當作投進。第二點,是「人類天生對機率的誤解」,統計學上也稱之為「群聚錯覺」例如:我們低估了擲硬幣時連續出現正或反面的機率,或是隨機撥放時總是連續出現最有印象的幾首歌。而在籃球場上,我們則是高估了連續進球的比例。若將參考數據放大,我們將發現一切都是按照命中率表現,我們只是見樹不見林罷了。手感如何,並非重點,而是平日的練習提升命中率,整季下來才會提升得分表現。
  回到投資,我們常聽到有一種老師,試著分析市場上某種神祕的線性走勢,來指導你如何在高點獲利了解(當然這不是免費的)。然而,真實世界已告訴我們,沒有人可以成功預測未來,我們不應試圖預測未來,而是真正了解自己的投資標的發展性與風險,並堅守自己的財務紀律。這些基本功就是我們的平日練習,而非僅以現下發生的事件,來預測未來。
  巴菲特:無人能預測未來,學會獨立思考 (摘自巴菲特的投資原則一書)
 

2020年4月6日 星期一

為何我不希望稱其為「武漢肺炎」?





為何我不希望稱其為「武漢肺炎」?

為何我從一開始嘻嘻哈哈的調侃「武漢肺炎」,到現在我必須很誠懇的希望你們看完文章後,試著稱呼它的正確名稱。

你試著用一個地區去形容你厭惡的事務時,是否助長了歧視?
你接著會告訴我,有德國麻疹、香港腳,怎麼會是調侃、歧視?

其實在正式的文章中,這些疾病都有專門的名稱:

德國麻疹 Rubella Virus

香港腳 Athlete's Foot

西班牙流感 The 1918 influenza pandemic

確實目前也有以地區命名的疾病,例如日本腦炎(這其實是日本醫生自己命名)。

但既然我們都同意這當中的惡趣,隨著前況的嚴峻,我們是否應該使用這種沒意義且帶歧視性的字眼。

小弟自己高中交換生時,曾經歷過整間學校只有我一個華人的情況,雖然我適應良好,但不免仍感受到隔閡。

尤其07年的維吉尼亞理工校園槍擊案發生時,因為兇手韓裔的身分,讓我受到更多的注意。

在菲律賓就業的這五年,更體認到韓、日、中、港、台是分不開的,東亞面孔對於其他人來說,是沒有分別的。

試著想想從小生活或是新移民目前在國外的處境,

試著想想你在國外生活的親朋好友,

他們走在街上,所需面對的壓力。

當美國主流媒體都使用「corona virus」,並批評川普的用字時,我們呢?

我們身活在台灣,對著抱有敵意的國家,同仇敵愾,

但能不能試著替旅外的韓、日、中、港、台僑胞們想想?

下面這張照片攝於紐約,你們認為,更多類似具敵意的表現,不會擴大成暴力事件嗎?

而有趣的是,目前情況也是很糟的義大利, Dr. Giuseppe Remuzzi在接受美國國家國播電台(NPR)表示:

Remuzzi says he is now hearing information about it from general practitioners.

"They remember having seen very strange pneumonia, very severe, particularly in old people in December and even November,

" he says. "This means that the virus was circulating, at least in [the northern region of] Lombardy and before we were aware of this outbreak occurring in China."

原文連結:https://reurl.cc/kdVGZd

如果還想嘴一個「武漢肺炎」的你,

可能要開始改口「歐洲肺炎」、「義大利肺炎」、「北義大利肺炎」、「倫巴底肺炎」?

為何防疫不能簡單/堅決一點?



為何防疫不能簡單/堅決一點?


我們都知道防疫視同作戰,為何各國政府不直接下禁令,全部國民不準出門,直到疫苗研發完成?

因為,在高度分工的現代社會,需要交易才能取得生活所需,而交易的媒介為「錢」,但「不能出門」即有可能中斷收入。即便平常有儲蓄,隨著禁令的延長,隨時可能斷炊,這樣的人倫悲劇可能不斷上演。

而這也是我國政府,在此次清明連假時所面對的困境。
因為需要這波出遊的人氣帶動買氣,讓已死的觀光業能喘口氣。但隨著輿論、網路一片的檢討聲浪,也不得不在昨日(2020/04/04)臨時宣布國內旅遊警示。

國家機器在防疫時,面對的不是只有防疫,而是斷「左」臂還是「右」臂之間為難。無奈一般民眾、反對黨僅以單純的防疫觀點視之。


雖然本人對政府一系列的防疫措施嗤之以鼻,但此次連假之操作確實兩難。希望政府內部能取得共識,堅定立場後向大眾說明、替政策辯駁,而不是一如往常的討好選民。

「心理帳戶」

「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


為什麼已經把薪資做了妥善分配,還是常常無法存錢,或是一到月底就光了呢?


「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
是指我們以「公司分配預算予各部門」的方式,作為規劃個人理財的依據。
例如將薪水分配成:服飾娛樂、租金帳單、投資財。


而這樣的手段,同公司一般,倘若月底到了,某特定帳戶還有經費,便很容易遭到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