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4日 星期日

一般民主之缺陷 - 完結還是無解 (三)

 

本篇為此系列總結,將共分為兩個部份,一為介紹新興的平方投票法(Quadratic Voting)與理念,二為思考民主的缺陷,應採何種途徑克服與筆者的看法。

  關於平方投票法,其核心理念為,利用邊際效用遞減讓選民珍惜每次做決策的機會,也就是「投票越集中就必須付出越多點數」,進而使選民嘗試了解議題,以避免灌票或廢票的出現。而名稱當中的平方,是原設計用來實際計算票數,是依投下去之積分開平分根所計算。以上次總統與立委選舉為例,設每位選舉人擁有20點,若想投宋楚瑜一票需要1點,想投韓國瑜兩票則需4點,投蔡英文三票則需9點,亦即支持選項力度越大,則所需手中資源越少,投票人在後面立委的選項支持度勢必會受影響,此時能強迫選民做出權衡,以達到選票能更貼近真實想法。

  此種試圖利用制度讓選票真實反映選民想法,我稱之為工具性補正(Instrumental Reinforcement)。過往大家專注在尋找真正字面意義上的「工具」,來幫助民意表達,例如單一議題的全民公投、美國白宮請願網或是柯文哲的I Vote。早在QV出現之前,早已有避免多數暴力的選舉人制度(現美國使用),或是過往常見的排序複選制Instant-runoff voting, IRV),也被稱為「順位同票制」或「優序投票制」(澳洲、紐西蘭、英國曾使用),然QV之所以特別處在於,它概念上讓手中的這張票成為可以被權衡交易的籌碼,即便交易對象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對於不同議題或是選項間,亦碰觸了民主皇后的貞操帶。

  接著,我們再來思考民主的意義,也就是「主權在民」這個概念;讀者到這邊是否能感受到,主權在「民」的民字,也僅是個子集合罷了,並不是真正的每一個人都能擁有完整的權力,因為人類社會本就是折衝樽俎的系統,不管是直接還是間接民主、代議制度等等,其目的並非主權在民,而是成本最低的協調過程,是調和鼎鼐。

  因為過往資源搶奪造成的部落或個人衝突,其損失的成本過高,人類逐漸明白用法治保護私有財產是最有效率,即便效果不是最好的辦法。在法治出現後,部落對內團結,對外還是能興兵動武,部落氏族成為了國家,國家則必須有更完整的法治系統,酋長自然成為了眾人馬首是瞻的對象,然其也必須明白權力金字塔並非基地穩固,而是走鋼索般的危險平衡,平衡感則正是名為處事公平的原則;繼任領導者因無法維持這樣的平衡而導致覆滅,下一輪的悲劇再次重複上演。最早實行直接民主的希臘、最早實行代議制(元老院)的羅馬,試著用不同的工具打破這樣的輪迴,最後卻也都往專治集權的光譜移動這樣的進程,原因則很根本的,現行制度無法維持社會系統內外的平衡,導致權力過於傾斜。讀者看看四週,是否又覺得十分眼熟?

  而既然民主的「意義」無法達成權力平衡,或許把「民主」當成工具,則能有更適合的答案。你手中的選票其實就是你的財產,我們先屏除「票票等值」的這個概念,或許讓選票能夠自由不受脅迫的交換,可以是選票人跟人之間選票的互換,若是能用金錢則更能讓選舉人服膺選舉結果。若是擔心被強勢買票導致後果不堪設想,我們需維持的是和平購買選票這個平台,剩下的,都是買賣雙方你情我願。唯有如此,社會系統才能達到更高程度的和諧。

  以上,是筆者一些離經叛道的想法。

  本篇是睽違三個月來的第一篇文章,在闡述上實在有太多想講,加上我的思考容易跳躍與零碎,整理起來非常需要篇幅;礙於自己又不想成為長篇大論,僅先分享於此,歡迎有不同意見的大家「禮貌」交流。

 

參考文獻:

 

1.      Glen Weyl, Eric Posner, Radical Markets  

 

2.      林建地, 直接民權與代議政體整合之研究: 以各國公民投票制度分析為基礎

 

3. 葉浩, 反民主論()

2020年6月29日 星期一

一般民主之缺陷- 選舉暴力(二)


本系列的第二部分,試著以直接民主制度上之缺陷,與民粹、寡頭政治興起的原因。

關於民粹,因為是一個在社會科學語彙中定義複雜的名詞,很難給予精確地描述,主要是因為其呈現內容多變豐富,或許讓我們試著從反面定義:民粹即是「反菁英主義」。因為基層民眾(中產階級)對於政治菁英的不信任,認為在精英設計的社會制度下飽受剝削或不公平待遇,應由人民直接決定政治事務;又因為「從眾效應」的影響,人民較易受煽動展現出政治狂熱,加上心理學觀察到人類行為中的認知誤區,造成決策時的盲從或過於感性,雙重影響之下將導致善意的「還政於民」變成多數暴力,而人類社群向來推崇英雄主義,個人在天性上對權力追求的強烈慾望,多數暴力便將會再次產出「獨裁領袖」,而其為了自身統治權之穩固又會實行恐怖統治。以上循環在西方歷史上以不斷驗證,在此不贅述,而這也是為何民粹主義一詞,多半具有負面之意涵。通往地獄的路,都是由善意鋪成的。

現行的民主國家政治事務繁雜,故皆為代議制,真正由直接民主決決定之項目少之又少,多半用於憲法修正、領土或主權變更等,又稱為公民投票(Referendum)。然不管直接或間接民主,阿羅不可能定理以證明,單純的投票數人頭方式,是無法產生多個選項中,看似包容、穩定的最大公約數。在複雜的多黨制中,各小黨欲追求最大票數獲得最大影響力(行政、立法),便試圖以劍走偏鋒之法獲得政治光譜兩側,極端卻動員力極強的民眾,而多數決的投票制度則又加強了此一選舉政策的可行性。以日本的「冷漠世代」為例,因個人在不同議題、候選人與所屬黨派等,具有各式各樣的想法與拉扯,且對於各黨林立的政治狀態,抱持一種「手中僅有一票」的無力感,而自此日本出現多元的小黨與候選人,政見更是五花八門,包含了N國黨、令和新選組都成功進軍參議院,所幸日本高壓的團結社會風氣,目前尚未有極端政黨以對立激化的方式成功崛起。然而歐洲卻有許多激進小黨成功,包含了荷蘭第二大黨 自由黨(Party of Freedom, 反移民、反穆斯林、反回教),以及德國第三大黨 另類選擇黨(Alternative for Germany, 反移民),這都還只是近年因歐債危機、高失業率等危機因運而生的政黨,更不用說更早以反歐盟(主權讓渡)、移民與區域安全為主張的激進政黨,也於此次民粹激化下獲得一席之地。而即便是傳統兩黨政治的美國,也出現許多草根性十足、言語激情的政治人物,除了檯面上的川普、茶黨外,目前政壇最火紅的新興AOC (Alexandria Ocasio-Cortez)也以此著稱,而這正是因為過往多數決選舉,讓政治光譜兩端的少數選民無法發聲,這些政治人物則懂得利用語言催化並動員選民,極端分子狂熱的心與盲目的雙眼形成一股宛如基本教義一般的沉默螺旋,漸漸對普羅大眾產生影響與拉力;至此民粹之勢,早已勢不可擋。

接下來,我們看到另一個截然不同景象:寡頭政治的出現。最好的例子就是過往穩定的民主典範 — 美國,兩黨政治藉由多數決的限制,讓人民每次選舉只剩下二選一的抉擇,並在各種政治資源上攻城掠地,直到政治菁英階層的出現並壟斷市場。但為何也有多黨林立的國家,也因為多數決之缺陷,而演變成由少數菁英統治的寡頭現象呢? 多黨制與多數決,註定無法產生一個讓全部人都滿意的勝選人或政黨,也因此選舉上需要更多的奧援、更多的合縱連橫,而這些政治獻金往往由大型企業、家族所提供,甚至栽培自己的人馬進入政治領域,等勝選後就是還債、報恩的開始,各式補貼與企業保護政策開始,與此同時政黨間又積極尋求聯盟以利多數表決,並通過法案提高投身政治之門檻。寡頭們利用多數所決造成各次團體的矛盾,整合各個小黨派為己用,表面看似競爭,實則替同一群老闆打工而已,而這往往是新興民主國家失敗的原因,印度在扶貧與民主之間的拉扯,利用社福政策獲得更多弱勢階級的票源進而掌握執政權、菲律賓以保護主義之名收買多數勞工階級手中那神聖的一票,多數決已變成了寡頭壟斷政治市場的工具。

我們可以發現,多數決因為易於造成少部分團體備感壓迫,在危機、社會問題時,用過激的言語不僅可以獲得這些次團體的支持,更能提升一般民眾的接納程度。筆者並非鼓吹獨裁,相反的,現代民主是經歷先祖們不斷的思辨與流血而有今日之成果,我們必須秉承著同樣的精神,嘗試以民主之精神去修正多數決之弊端,以期望將阿羅不可能定理的傷害降低。

下一期,將會介紹目前新穎的投票機制,目的是試圖改善阿羅不可能定理對於次團體的壓迫或避免沉默螺旋之產生,並試著探討其他的可能。

參考文獻:

1. O’Halloran, Marie. FF education Bill a ‘populist stunt’, says Government. The Irish Times.

2. Definition of Plebiscite. Oxforddictionaries.com.

3. 卓忠弘, 簡析歐洲極端政黨的興起與特色, 歐亞研究 第十期 2020.01

4. 王聚芹, 東方社會發展模式比較研究 中國, 北京圖書出版社


2020年6月5日 星期五

Book Review — The Chinese and American Law




Hi, my fellow Asians. As we witness the US society unify as one and ask for change of invisible segregation and racism, a lot of us want to weigh in, even join the protest to show our support. Today I want to share a book that can give us some background info of how Chinese’s ancestor fought against racism with legal means.

“The Chinese and American Law” is a book based on series of historical lawsuits impacted Chinses social status. From being called “PIG” and brought over sea for mining and built railroad across country. Chinese ancestors use the justice system as a leverage to fight for their way to be treated equally. There is also a paragraph explain how minority students were segregated and sent to the diverse school. But the Chinese parents found ways to renovate facilities and recruit stupendous teachers. Those schools became so elite that the residents asked enrolled school based on school district but not races. A lot of these movements were not just for Asian but also benefit all minorities.  

Author Mr. Louis Tao(陶龍生) graduated from Taiwan and Harvard Law School. Worked for US gov. and senior part of private law firm. As a highly praised lawyer in US, especially among the Chinese community, Mr. Tao also contributed a lot in academic. Went to teach in 5 university (4 in Taiwan and NYU). In this book, Mr. Tao keep reminding us that justice and education system are very influential. So, do not afraid of taking up challenge.

This book can really intrigue you to start think about what more we can do to stop the racism. Join the protest to show our support is one way. Using our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different platform can be also effective.     

2020年6月1日 星期一

美國警察是「有牌流氓」嗎? 探討美警的養成與環境







Behind the Badge, Before the Law」,直譯為在警徽之後,在法律之前。
   在美國,執法單位將嫌疑犯送交法律審判之前,所被賦予的權利與其行為,也因受法律的監督與制裁,並不因其身分而具特殊性。然近日美國又因警察執法過當而出現暴動,而為何單一事件會演變成全國各大城市的示威遊行呢?美國不是一個講法治的國家嗎?警察難道不守法嗎?此次抗議除了對川普政府與其本人過往歧視性言論、政策表達立場外,也有著全美人民對警察體系的失望。今天試著將種族因素排除(因為一般都是以這個角度來看警察暴力),藉由行政、司法、政治與警察工會間的互動,試著與讀者一起探討美國警察的養成風格與值勤環境。
一、警方行政體系:員警在受訓時將被大量灌輸執勤之危險性與加強力道的執法手段。警察工會也同所有工會一般,擔任保護傘與反改革的重要腳色。
南卡法學教授Seth Stoughtong(曾任警察五年與兩年半調查員),於2019受訪時表示,美國警察雖以受訓精良聞名於世,然部分訓練宗旨卻有待深思。警察被灌輸需無時無刻保持警戒,倘若閃神,即有生命危險之虞。而除了專注外,也必須要能迅速做出決定與反應,不僅防禦自己,更要能主動出擊,在威脅出現之前即應採取行動。亦即警察在執行公務時,應將週遭的人、事、物皆視為潛在威脅。諷刺的是,現代人將警方視為衝突的調解者而非壓制者,至此,衝突已生。
而我們也可以藉由警察工會提倡的業外課程內容,來了解到警方內部對於「主動出擊」的認同;美國前西點軍校教授Dave Grossman於退休後成立訓練公司,最受矚目的即是「研討班:Warrior Policing 治安戰士」,其主旨在深植員警是天生殺手,因為他們的工作環境與職責。教授的名言:「如何打擊暴力犯罪?用更強悍的暴力、正義的暴力!」、「如果是正確的動機,殺人也沒甚麼關係。」這套訓練果不其然深受警界喜愛。即便如明尼亞波利斯(沒錯,此次事件導火線發生地)早在2019便終止贊助警察去上治安戰士訓練,當地警察工會卻以政府不應限制私人時間應用為名,與訓練公司合作,全額資助治安戰士之訓練,擺明跟市政府對著幹。
二、司法體系:美國執法部門遭檢察官(司法體系)起訴機率極低,更遑論定
讞,而多半是因警方擁有「受限豁免權 Qualified Immunity」。不同於一般人須向司法機構提出被訴人對自己造成權利侵害;面對警察時,則須證明警方確實犯下已定罪之判例,亦即若過去未曾有類似事件發生並判刑,則警方將因無前例可循而逃出生天。當警察搞你的手段十足原創時,你幾乎是不可能透過法律制裁他的。
另外,司法體系問責警方時,未增設獨立機關而由檢察官擔任,我們都知道警察和檢察官在辦其他案件時是互相幫助,那官官相護也是意料之中。2018於沙加緬度,發生兩位員警射殺未持武器22歲黑人青年,該案由地區檢察官 Anne Marie Schubert承辦,而她當時也正競選首席檢察官。事發後一週,該檢察官即收到兩個不同的警察公會的競選捐款,而該案最後也無任何刑事控訴。
三、政治體系:保密的執法紀錄。根據USA TODAY2019/04/26的報導,目  
前美國並沒有有關警察瀆職紀錄的公開資料庫;即便加州議會在2019通過法案要求解封警察紀錄,警方藉由遊說加州轄下各市議會,試圖銷毀過往紀錄檔案,並確實取得部分成功(對,沒錯,警察叔叔們也急著刪掉瀏覽紀錄)
而警察工會也和執法部分訂立集體談判協議,內容往往包含紀律相關條款,例如:限制調查或懲罰警員的手段,或是紀律相關紀錄僅需每60天更新一次。而員警們也相當了解加入工會後所佔的有利位置,佛州員警在加入工會後,不當暴利使用的指控上升了百分之四十(Casa Sandor Institute)。工會更進一步將這些條款以「執法人員權利法案 Law Enforcement Officer Bill Of Right」為名,試圖於各州議會通過。
  四、警察工會:前面已多次提到工會,這邊整理近年來工會爭取內容給讀
      者參考。
      ()、受訴員警有薪休假。
      ()、員警免受匿名投訴之調查。
      ()、有暴力紀錄員警身分需受保護。
      這些條款有其存在之必要或意義,例如避免暴力分子私下尋仇等等,但
      我們不禁好奇,為何是由工會爭取而非由體制內制定?這似乎讓工會變
      成了通往警界黑暗面的刻耳柏洛斯,反對改革的美杜莎。
  因為美國是允許合法攜帶槍械的國家,可以理解執法單位防禦性高之必要,但這並不應等同於應忽視執法人員犯錯的可能性(這也是廢死團體提倡的觀點之一:只要是人都有可能犯錯,這改天再聊,議題太大),而綜觀上述資料,我們可以發現美警文化上並非拒絕正視「犯錯之可能」,而是掩耳盜鈴、粉飾太平,而這當然無法平息憤怒,加上居家隔離下的社會狀態悶燒,終於失控。
  當看到民眾打著抗議之名卻行打、砸、搶之時,不禁感嘆他們是否理解,這場抗議的核心問題是甚麼?除了種族歧視外,更應討論:反對壞警察與其保護傘。這才是修正警方執法過當或暴力的最速途徑,因為即便沒有種族歧視,警察在現有體制下,將一樣的反動革新與執法暴力。


(種族歧視跟死刑存廢,都屬於有機會之後會討論的題目,這兩天要把一般民主缺陷這個系列作完成,歡迎在下方留言與我討論。)

一般民主之缺陷- 阿羅不可能定理(一)


本系列將分三部分,第一篇將試著為讀者介紹阿羅不可能定理。
  「一人一票,票票等值。」此為最直觀的公平投票方式,也是我們對民主產出最熟悉的方式,然而,2020年的現在,我們看到了許多民主國家呈現了兩種特殊的風格,一是寡頭政治(財團、家族)的復辟(菲律賓、印度),另一則是民粹意識抬頭(美國)。為何本是強調公平的投票制度,可能造成了這樣的特色興起呢? 或許阿羅不可能定理(Arrow's Impossibility Theorem)可以提供我們一個思考的途徑。
  首先介紹阿羅不可能定理:
1.     可供選擇(不等於候選項目)不少於3個。
2.     排除人際效用的可比性:我們不能把對各不同事件的情緒反應做比較。
3.     而且在一個相當廣的範圍內對任何個人偏好排序集合都有定義:投票人對被投票選項皆有不同但明白的喜歡次序。
  結論:把個人偏好總合為社會偏好的最理想的方法,要麼是強加的,要麼是獨裁的。將其白話:每一個選民對公投政策選項、候選人的偏好,無法藉由簡單多數決整合為社會/國家偏好。再更簡單解釋,這兩年有關注香港的台灣朋友(我指的是閱讀當地新聞(都是繁體)與社論的參與,而不是臉書轉發文章或影片並附上些無關痛癢文字的參與),應該對阿羅不可能定理感到熟悉,因為這正是建制與泛民的筆戰熱點,也是該定理的結論:選舉不一定能反映大多數人的意願
  阿羅不可能定理證明方式有兩種,一種只用簡單的數學概念但稍複雜,另一種據說簡單明瞭,但需要對布林代數有一定的了解,那身為文組的我,肯定是用第一種來寫。
  今共有甲、乙、丙三人可投票,可供選擇共ABC三項,三人分別對其喜好順序為:
 
甲:A>B>C
  乙:C>A>B
 
丙:B>C>A
也就是變成了A>B>C>A這樣的循環,得證:選舉不一定能反映大多數人的意願
  如果試著把候選項限縮為僅兩項對決(兩黨政治、政治左右光譜對決)AB之間,甲將會投A、乙投A、丙投B,則A選項勝出。若改為BC之間,則B獲勝。CA之間,C勝選。三次選舉中,既無境外勢力也無舞弊干擾,純粹乾淨的神聖投票過程與誠實的選民,然依舊無法找出最理想選項,因三個可供選擇皆有中選可能,獲選與否取決於哪兩個成為候選項目。
  在阿羅之後,更有學者證明,候選方案越多、投票者偏好越具差異,阿羅不可能定理發生的機會越大。即便候選方案縮減,如前述提到的兩黨對決,因現代社會發展與分工,人群間的分群已日趨常見且多元,各種非主流、次級團體、亞文化出現,藉著通訊普及增強了彼此的連結,不同的偏好順序只會越發複雜且強硬,將難趨於一致。

2020年5月27日 星期三

Defects of Value Investing


Defects of Value Investing
We all know “Value Investing” is well advocate by investment guru Warren Buffett. But to be specific, it should be called “Long Term Value Investing”. So, for people into short terms or high risk but high return invests, these defects maybe your opposite indicator.

No sufficient "information advantage" and "control"
Buffet known for used his “cigar butt’ approach to investing to make his first million. Buffett explained, “If you buy a stock at a sufficiently low price, there will usually be some hiccup in the fortunes of the business that gives you a chance to unload at a decent profit, even though the long-term performance of the business may be terrible.” The “cigar butt” approach may not exactly fit in the category of Long terms, but for Value Investing. Why this approach cannot be applied nowadays? 
1.     Modern information gap is so small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find big enough arbitrage opportunities.
2.     You must buy enough stocks to influence the company to make it unload and cash to be profit of yours.     
Ignores the important limitation of the "monetary factor"
Once the value investment practitioners encounter strong changes in the currency phenomenon, they are easily at a loss and do not know how to deal with it. This is most obvious in the decade after 2008, and even Buffett ’s amazing long-term performance since 1965 has been flattening in the past decade.
Over pursuit of security
We all know security is good, but over is always a bad thing. Reason why Value Investing is profitable is because you seek for stable dividend or only buy in when price lower than its value. These two facts are contradicted to each other, profitable companies seldom fell to a price suitable for buying. In result, there are times you find yourself with full of cash but not target, or the opposite around.



To be fair, these 3 should not be label as “Defect”. But would be trench for normal investors. Because the capital or time required. 

2020年5月21日 星期四

台灣籃壇往職業方向邁進- 以PBA為借鏡


  隨著疫情的和緩,世界各地的籃球聯賽已開始討論是否以及如何復工的問題,亞州區除了早已召回洋將、秣馬厲兵的CBA外,包含之前的主辦非凡12的東亞超級聯賽(EASL)也摩拳擦掌。而台灣SBL雖為疫情間,有幸能持續營運的最高級籃球聯賽,卻在本季謝幕後面臨「下一屆,怎麼辦」的窘境。
  SBL貴為台灣最高等級之賽事,卻因為由中華籃協承辦並明訂「業餘聯賽」之故,導致發展上可謂四不像;我們也能合理推論,過往部分開倒車之政策,例如洋將身高縮減、洋將薪資下修等,大概也是部分球團因不希望競爭條件差距過大而扞格。然若想要提升台灣籃壇競爭力,當然是建立新的職業聯盟,讓抱著公益心態的球團留在SBL以小而美的方式經營,並成為選手投入職業前之戰場。至於甲組,因為多半都是退休球員或素人參與,無須更動。
  倘若真要朝職業化邁進,我想同樣是島國的菲律賓聯賽,很適合我們借鏡。除了同樣島國地形之外(離島沒有球隊,皆在呂宋-馬尼拉各個體育館開打),球團生態上各至為政,也跟台灣非常類似。(註:筆者不認為日式行政與統合風格,能順利改造並應用於我國。)
  筆者認為,賽制上以過往的季賽/季後賽即可,若參照PBA三大盃賽,分階限制單雙洋將使用,其實對台灣有心的企業來說相當麻煩。在菲律賓,單洋將杯賽(大使盃)進行時,另一名洋將可以申請參加Mighty Sports當傭兵,參加如非凡12等邀請賽,直到雙洋將盃賽(總督盃)後上場。豪門球隊可養外籍傭兵並逐步磨合,一般球團並沒有資源額外養一名無法出賽的洋將,更遑論是兩個。此制壞處是小球團時常整體戰力不佳,在全本土盃賽(菲律賓盃)時總是墊底,但在後續因為兩盃賽賽制較短,可以砸重金找單核、雙核洋將藉此扭轉戰局。但台灣畢竟只有一個璞園,剛入坑的球迷也難懂賽制分野,我們無須複雜化。
  再者是「屬地主義」與否,因NBA風行之故,台灣球迷似乎非常推崇「屬地精神」,認定能增加情感投射力道,主客場也能增加對球隊的支持,藉以增加球團收入,而這似乎是個誤區。現今交通便利,台灣地狹人稠,光是目前SBL七隊就很難找出七個願意贊助冠名的城市,台灣最多觀賞人口的中華職棒,已明確告訴我們屬地主義並非絕對。我認為PBA以企業俱樂部的型態,值得我們借鏡,以企業體為主,縣市冠名贊助為輔即可,無需求強。成為職業化聯盟,企業主勢必要有利可圖才願意組隊進場,就算無法收支兩平,也至少有要等值的廣告效益出現,提升球隊與企業的連結,企業才真有機會評估是否入場。
  最後,連菲律賓人都自嘲PBA是抓馬大聯盟,電視台與聯盟本身都很擅長操作球星對決、教練大鬥法,甚至連球員跟教練都能互毆、互。看看我們的新聞台,台灣人肯定也吃這套,球員黑掉了球團順手開除,還能博得治軍有方的美名,而球員要是能洗心革面、浴火重生,則不是聯盟另一個能操作的故事。
  以上只是花了點時間寫的隨筆,資料上還可以有很多的補充,僅提供一個不同的觀點給大家討論。

2020年5月12日 星期二

Ray Got Game


  隨著疫情逐漸減緩,大家慢慢期待解封,找回日常的社交活動。但請各位還別著急,在政府評估並下決策之前,我們還是待在家看看電影先。
  當然身為體育人的你,手肯定是忍不住的,那看部體育相關的電影,肯定是最能止癢的。不曉得90後的各位,有聽過由Ray AllenDenzel Washington主演的單挑(He Got Game) ? 電影因為年份稍久,很難得會在第四台的電影台上出現,相比卡特教頭,在台灣的知名度可是差多了。不過今天不是要介紹這部電影,而是要聊聊這部電影的花絮。


  以下的資料多數由Ray AllenJ.J. Redick Podcast 內容而成:
  這部電影一開始,大導演Spike Lee本來是要找AI,因為他的娃娃臉和叛逆的氣質,但AI拒絕飛往好萊烏試鏡,而是希望抵達後直接開拍,這當然不符合Spike Lee的執事風格,而其他預選球員也皆不願意前來試鏡,唯獨Ray願意先試鏡並等候通知。而後,Ray也靠著這部電影獲得了,既有球季又有演技的美名。
  當時的籃球風氣,並不像現在無遠弗屆,即便在美國本土,NFLMLB都是絕對壓制,所以當時剛進聯盟的Ray並非家喻戶曉,當時的工作人員也還不清楚他是誰,很訝異他的彈性與球技。但他也只是笑笑的說:大學時候打過校隊,騙吃騙吃而已啦。該片的成功除讓他的演技受肯定,也有還有其他戲約找上Ray,但他之後的生涯每年都有打入季後賽,即便季外也想專心在訓練或休息上,便再也有沒有嘗試演戲,其他球員應該是很羨慕吧?
  這部片本身說教味重(畢竟是有點年代),但很多慢鏡頭與配樂搭配得恰到好處,Ray跟丹佐的對手戲也很打動人,非常推薦給大家。
  註:應該也只有在本片,才能看到阿福羅的丹佐喔()

2020年4月16日 星期四

手感火燙與投資



  喜歡打籃球的你,相信有「投籃手感」這回事嗎?
  相信有在打籃球或是喜歡任何其他球類運的你,總有幾次手上冒煙、手感特好的感覺,對吧?其實不只你,很多的職業球員也有這樣的感覺,也因此有了各式各樣的球場迷信、賽前儀式。
  但事實真是如此?早在1980年代,康乃爾大學進行了一項研究,分析了1980-1981該季76人隊每位球員的連續投籃紀錄,以及1980-1982賽爾迪克對兩季的罰球命中率。 得到觀察結果,球員每次投球的命中率與前一次投籃的結果無關,甚至連相對較不受干擾的罰球表現,於整個賽季中亦是呈現常態分布。然而這樣的研究成果卻不被當時所接受,甚至被許多教練、球迷嘲笑「不懂籃球」,且當年76人隊上的八名球員在訪問時,皆自認常連續進球(笑)。
  為何數據上呈現不出來的手感,卻讓多數人信以為真呢? 首先是「先入為主」,我們普遍認定「信心會影響表現」,而這也造成我們帶有預判的觀賽,甚至會將差一點投進的球,也當作投進。第二點,是「人類天生對機率的誤解」,統計學上也稱之為「群聚錯覺」例如:我們低估了擲硬幣時連續出現正或反面的機率,或是隨機撥放時總是連續出現最有印象的幾首歌。而在籃球場上,我們則是高估了連續進球的比例。若將參考數據放大,我們將發現一切都是按照命中率表現,我們只是見樹不見林罷了。手感如何,並非重點,而是平日的練習提升命中率,整季下來才會提升得分表現。
  回到投資,我們常聽到有一種老師,試著分析市場上某種神祕的線性走勢,來指導你如何在高點獲利了解(當然這不是免費的)。然而,真實世界已告訴我們,沒有人可以成功預測未來,我們不應試圖預測未來,而是真正了解自己的投資標的發展性與風險,並堅守自己的財務紀律。這些基本功就是我們的平日練習,而非僅以現下發生的事件,來預測未來。
  巴菲特:無人能預測未來,學會獨立思考 (摘自巴菲特的投資原則一書)
 

2020年4月6日 星期一

為何我不希望稱其為「武漢肺炎」?





為何我不希望稱其為「武漢肺炎」?

為何我從一開始嘻嘻哈哈的調侃「武漢肺炎」,到現在我必須很誠懇的希望你們看完文章後,試著稱呼它的正確名稱。

你試著用一個地區去形容你厭惡的事務時,是否助長了歧視?
你接著會告訴我,有德國麻疹、香港腳,怎麼會是調侃、歧視?

其實在正式的文章中,這些疾病都有專門的名稱:

德國麻疹 Rubella Virus

香港腳 Athlete's Foot

西班牙流感 The 1918 influenza pandemic

確實目前也有以地區命名的疾病,例如日本腦炎(這其實是日本醫生自己命名)。

但既然我們都同意這當中的惡趣,隨著前況的嚴峻,我們是否應該使用這種沒意義且帶歧視性的字眼。

小弟自己高中交換生時,曾經歷過整間學校只有我一個華人的情況,雖然我適應良好,但不免仍感受到隔閡。

尤其07年的維吉尼亞理工校園槍擊案發生時,因為兇手韓裔的身分,讓我受到更多的注意。

在菲律賓就業的這五年,更體認到韓、日、中、港、台是分不開的,東亞面孔對於其他人來說,是沒有分別的。

試著想想從小生活或是新移民目前在國外的處境,

試著想想你在國外生活的親朋好友,

他們走在街上,所需面對的壓力。

當美國主流媒體都使用「corona virus」,並批評川普的用字時,我們呢?

我們身活在台灣,對著抱有敵意的國家,同仇敵愾,

但能不能試著替旅外的韓、日、中、港、台僑胞們想想?

下面這張照片攝於紐約,你們認為,更多類似具敵意的表現,不會擴大成暴力事件嗎?

而有趣的是,目前情況也是很糟的義大利, Dr. Giuseppe Remuzzi在接受美國國家國播電台(NPR)表示:

Remuzzi says he is now hearing information about it from general practitioners.

"They remember having seen very strange pneumonia, very severe, particularly in old people in December and even November,

" he says. "This means that the virus was circulating, at least in [the northern region of] Lombardy and before we were aware of this outbreak occurring in China."

原文連結:https://reurl.cc/kdVGZd

如果還想嘴一個「武漢肺炎」的你,

可能要開始改口「歐洲肺炎」、「義大利肺炎」、「北義大利肺炎」、「倫巴底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