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5日 星期日

 

書評: 疫後震盪效應(Aftershocks: Pandemic Politics and the End of the Old International Order)

《疫後震盪效應》作者為Colin Kahl (拜登政府國訪部次長、哈佛高級研究專員) 和Thomas Wright (Brookings學會歐美中心主任)。
本書談論的是新冠疫情前期對全球政治、經濟和社會帶來的影響。在馬尼拉機場搭機前將本書讀完的我,看著眼前滿班的飛機、有說有笑的乘客們,原本對後疫情時代的放鬆,忽然又隱隱擔心了起來。
本書著墨在新冠對全球化與國際合作的挑戰,並嘗試說明主流與貧窮國家對疫情的措施和檢討、疫情對國際金融體系的影響,以及疫前開始到高峰、疫苗問世之後,國際組織與各國之間的角力,關於這部分非常推薦一閱。
最後則提出如何重建全球體系,呼籲合作代替對抗,但強調東西方的對抗將不可避免。
此書立場相對中立,但對於書名所提「疫後」則談論的不多,也沒有提出較具體的預測,對此我稍感失望。


書評: 竹聯

 

《竹聯》作者柳茂川是創黨領導,本書是其撰寫的一本回憶錄,談論的是臺灣的黑幫組織「竹聯幫」早期的發展與各大刑案,竹聯幫參與的程度,但一切僅止點到為止且多為早期相對單純的發展,對90年代以後的發展未有著墨。

本書透露了早期竹聯幫的起源與秘密,包括其組織結構、經營方式、財務狀況、人脈關係等等。

除了關於竹聯幫的內容外,本書也深入討論了臺灣黑幫文化和社會現象,說明了當時的政府高壓統治下,黑幫居然是由學生開始組織發起,因此目的也僅是互相保護、打架壯膽,還帶些許俠義之風,此種現象也放眼世界大概在無類似案例。

對於想要了解國民黨如何吸收竹聯幫份子,進行海外暗殺活動,書內的說明相對客觀中立,但作者也並非相關人事,能寫出的細節有限。對於想要瞭解近代台灣黑社會,本書幫助不大。

2023年3月2日 星期四

 

書評:產義轉型筆記簿

產業轉型不等於升級,而是往更專業、科學的方向邁進。台灣習慣將販售商品轉為販售服務,就等同於轉型的想法實為錯誤,真正的轉型是在於管理層的進步。
此書言簡意駭,稱為經典,當之無愧。

 

書評:血色大地
1)可識別受害者效應(identifiable victim effect),貫穿了整本書的敘事,亦即,「死一個人是悲劇,死一百萬人是數據」,諷刺的是,據傳這句話還可能來自史達林。作者為避免讀者對書中的死亡麻木,時常提供個案姓名、性別與他們的遺書(外套的內襯、帽簷、牆角的刻字),很技巧卻也很悲傷。2)最後總結了中歐與德、蘇兩邊自從一戰前到二戰結束的互動,也總算對猶太人、中歐、民族獨裁國家、蘇共、通敵者之間的關聯,有了初學者的認識,也給了讀者延伸探討烏俄戰爭發生的各個原因。3)算是一本近代中歐史,推薦給有興趣的讀者,別被短影片、懶人包給帶著走。若對相關議題沒興趣,省略即可。

 


書評:為博雅教育辯護

讚揚博雅教育的理由,網路上隨找隨有,但少有如作者這般,闡述自己的親生經歷,從理工人接受美式博雅教育的薰陶後,帶來哪些益處與改變,說明在人生、職場上受益慎深。
最後一章節甚是有趣,雖然貫穿本書的是提倡復古的博雅教育,結尾卻是用不同的角度來捍衛現代年輕一輩。飽受批評的新一代,身上的標籤有淺碟、缺乏意識形態,但這些只是左右派思想逐漸融合的結果罷了。
「年輕人的所作所為,僅僅是反映當下的現實。」對步入中年的我,猛然意識到自己失去的同理心,意識到自己亦逐漸倚老賣老的老人臭,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