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5日 星期日

書評:《廣告教父的自白》——不只是廣告人,每位上班族都該讀完!

 

書評:《廣告教父的自白》——不只是廣告人,每位上班族都該讀完!

這本《廣告教父的自白》(Confessions of an Advertising Man),由傳奇人物、大衛.奧格威(David Ogilvy)親筆撰寫,可說是行銷界裡的《聖經》。

不過別被書名嚇退,這可不是只寫給廣告人的技術手冊,更像是一份觀察職場人類行為的田野調查報告。無論你是已經躺平、還是積極求升遷,只要你想在職場上生存並說服他人——恭喜,你就是自己品牌的行銷經理。

 

書裡的精華不是高談闊論,而是實打實的「行銷工具包」

書中講到的如何與客戶過招,對行銷人來說當然是本行。但我私心最推薦的,是那些關於文案寫作的段落。畢竟,誰不需要寫提案、發報告、做簡報?這本書裡的建議,就是自己的職場生存指南。

請別認為書中僅是作者的一家之言,要知道作者開宗明義便強調,研究與數據蒐集的重要性!為此,請放心大膽地相信書中建言,將主管、同事們當作廣告受眾般,強力行銷你的提案 (需求)

 

你明天就能用上的實用寫作準則

以下幾個有趣、萬用的準則,與各位分享:

1)      我們都知道標題的重要性,但具體的是,平均來說,只讀標題的人數,是接續讀內文的五倍,想好你的標題,要不引起興趣,要不破題。

2)      標題要訴諸的是「觀眾」的利益,並且最好要有新資訊,吸引觀眾以後,才用內容說服、說明。

3)      標題不是精簡才好,平均而言六到十二個英文單字最佳。標題不怕過長,但不要冗長,有料的標題,最重要。

4)      簡報內的圖表,內容永遠比形式(設計、插圖)重要,注意你的重點。

5)      紙本簡報重點:

5-1) 標題與內文間插入兩到三行的副標,可有效提升讀者繼續閱讀的興趣。

5-2) 盡可能將開頭段落控制在十一個單字內,長篇大論的開頭,讓人望文生畏。

5-3) 子標可採用反詰、疑問式,除了作為上下文的鉤子,也可幫助只夠看標題的讀者,快速抓到重點。

5-4) 你的字體應該不小於9,否則將不利於一般人閱讀。

 

不只行銷,更是工作觀的啟發

除了文案與行銷的硬知識,書裡也談了不少職場軟功夫,例如身為主管該懂得放權、對目標「研究」的重要性。這些不只適用於廣告圈,其實每個感到迷茫的職場人都該翻一翻。

 

2025年3月23日 星期日

書評:低風險創業

 



「樊登讀書」創辦人樊登,由工程博士畢業後,前往央視主持科學類相關節目,累積人氣後,開立了「樊登讀書」。幽趣的口吻加上深厚的學術底蘊,領跑了當時「知識焦慮」的風氣,順利將其推至全國知名。

未使用過樊登讀書的 App,僅就商業模式討論。起先由推廣「用一小時聽懂一本書」的概念,強調用科技與口語化講解降低知識門檻。將單人講書發展成一個內容平台,並拓展出線下學習社群、企業培訓等業務。

確實,用一本已經寫好的書去做分析介紹,絕對比一般科普類影音創作人簡單。且這類知識型創作者通常兩到三年便會面對拿手的領域、議題使用殆盡而降產,僅作書本介紹則完全不會有這類問題。但也因如此,該企業的護城河是否足夠,值得觀察。

另外,本書中所提企業內採用:

  1. 生物態管理:樊登強調,企業應該像生物體一樣具有自我調節和適應能力,而非僅依賴機械式的管理。這種生物態管理允許員工在一定範圍內試錯,從而促進創新和成長。
  2. 賦能團隊:為團隊成員提供必要的資源和支持,讓他們能夠自主決策,發揮創造力,從而提升整體效率和績效。

筆者認為,當企業一旦成長到一定程度,制度等官僚化勢不可免,屆時觀察此企業的發展,值得讓人思考。

最後,樊登本人文學、知識底蘊真沒話說,旁徵博引,又能舉出平易近人的例子,頗有古代雜家學者風範——對各家學說截長補短,靈活務實!當中開出書目,尤其以奧美廣告創辦人相關書目,令人所獲甚豐。


補充:書中最後提供三個路演(創業家介紹產品、企業,由導師發問與點評),是少有的實戰文字紀錄,值得留心一看。

 


2025年3月9日 星期日

《大器可以晚成》—— 給自己一碗慢燉心理雞湯,安慰你疲憊的靈魂!

 


讀這本書的起因?簡單來說,是想給自己一碗心理雞湯,在這段「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打工人生裡,找點安慰,砥礪前行。

人生是馬拉松,不是短跑,就算跑輸別人也沒關係,重點是你能跑到自己想去的地方。人生無須比較,畢竟,正如一句我特別喜歡的英文諺語所說:"Comparison is the thief of joy."(比較是快樂的小偷)。沒錯!我們一出生,天賦技能自帶「嫉妒」與「比較」,關鍵是,我們要學會把這股情緒轉化為動力,而不是深陷負能量的黑洞。適當地抱怨、療癒自己無可厚非,但請適可而止,越陷越深,雞湯用灌的都沒用!

嘗試運動吧! 尤其是團隊運動,對我來說是很好的百憂解!

而另外一個反思,則是文章中篇幅較少,但卻更讓我記憶深刻,甚至可說怵目驚心。此即,社會觀感、主流意見對於個人的影響,比我們想像得還要深遠。

特別節錄書中第187頁的一句話,19世紀比利時統計學家兼心理學家 阿道夫·凱特勒(Lambert Adolphe Jacques Quetelet)的經典批評:

「社會替罪犯鋪好了路,罪疚的人只是加以實踐罷了。」

大眾媒體為了收視率、點閱率所給與特定人、團體的標籤,一旦當事人壓力超出負荷,或對標籤的習以為常,實踐犯罪的路,或許只是剛好而已?

不想把這篇書評變成哲學、社會學討論,就此打住,回到書本,其內容不僅流暢易讀,而且大小、厚度剛剛好——適合你的枕邊讀物,或通勤路上的好夥伴。

如果你現在覺得自己在人生的賽道上有點落後,這本書絕對能給你帶來一點安慰,讓你知道:沒關係,你的成功,尚在慢燉中!

P.S. 如果看完書還是焦慮,那就去運動吧!揮灑汗水比胡思亂想有效多了!)

 


2023年10月24日 星期二

書評:葛洛夫給你的一對一指導(One-on-one with Andy Grove)

 

本書收錄了英特爾聯合創辦人、前首席執行官—安迪·格羅夫,在報紙上撰寫的專欄文章,並將這些文章集結成書。相對於格羅夫的其他管理學專書,這本書是我個人愛不釋手的一本。本書將格羅夫的理論放到現實中演練,並與來信讀者們針鋒相對。

當管理理論走出象牙塔,面對真實世界的挑戰時,是為管理學最有趣的部份。

 

本書是由一系列短篇文章組成,各章節之間並沒有太多的連貫性。在這裡,我摘錄了我認為有趣且值得借鑒的部分:

-讓員工犯錯,但前提是不能影響內、外客戶端,否則這是不負責任的管理風格。(關於這點,我想所有轉換跑道的人必定心有戚戚焉。職場前輩們總用「不要當伸手牌」、「犯錯才會學習」這類冠冕堂皇的藉口來掩蓋組織、個人在教學上的失敗,並且總告訴你,過去我們也是這樣邊錯邊學過來,這邏輯實在槽點滿滿。)

-培養繼任人選是事業晉升的關鍵之一。

-在開會時,先尋求共識,而不是直接尋找解決方案或答案。

-決策形成的前期,大量與外部、可能的合作夥伴討論,較易形成共識,但此共識並非必要。

-釐清問題: 是方法,還是人?

-消息越壞越要溝通,不論對上或下、內或外,自己提供的版本,總比被媒體主宰好。(這點應該也是現今公關的圭臬,非常實用。)

-讓員工知道自己的給薪、薪水級距,讓員工知道越多關於自己的資訊,流言蜚語的影響越小。

-升遷談判,具體描述自己已經在做,但實為主管的工作,但千萬不要強調這是主管的工作,而是著重說明你具有駕馭主管缺的能力。

-處理落選者(包含自己),可討論「如何爭取下次升遷機會」,而非著重在「為何這次失利」。

-最好的工作,就是和你喜歡相處的人為同樣的目標而努力。

-以重要性來看,職業生涯的長遠發展的重要性,絕對超過明年的薪水。

-女性在職場遇到的困難: 本篇以女性投稿為主,包含如何面對「外貿協會」、「打進男孩俱樂部(管理層)」,妙趣橫生,十分推薦!

隨著職場、經歷的變動,本篇未來應該會持續增加心得,謹以此篇作為筆記,增加印象。


2023年10月11日 星期三

書評:再讀「動物農莊 」

 

參與了IG @music_story_addicts的抽獎活動,有幸抽中拿到這本最新的動物農莊。筆者從小連發票都沒中過一張,各類抽獎永遠都是安慰獎,倒是抽獎、留言贈書,這已經是第三本了,看來財庫都在書中?
動物農莊這本經典,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此次新版的亮點在於,收錄了過往被刪的作者自序,出版商也巧思獨具的放在書末,是神來一筆的彩蛋。重溫內容,再讀這篇因壓力團底審查而遭刪除的自序,當真是首尾呼應,又有種以古鑑今之感慨。

在這篇被迫刪除的自序中,串聯了對各式議題的批判,知識分子與媒體為了主流民意而自發的審查行為,藥品專利與既得利益導致無法碰觸、討論,因為緊急時刻(戰時)便無需包容忠誠度有問題的媒體,隨手一翻,居然在字裡行間裡看到都是2020迄今,歷史當真是不斷的重演。

個人挺喜歡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這種極度中立的思考觀點。史上有名的學者、作家都已代表某種價值觀而為一代宗師,但反而是經歷過戰爭、經濟蕭條,在公、私部門皆任職過的歐威爾,才真正具有乾淨透徹的觀點,幽默的道出左右兩派的虛偽。

可惜,歐威爾也印證天才總是死後才發光,帶著嘲諷虛假世界的筆,先走一步。

僅以這篇紀念這位極具洞見且幽默的大師。


2023年8月14日 星期一

書評:晶片戰爭 (Chip War)




本書的作者 Chris Miller 是美國歷史學博士,教授國際史並專攻歐亞關係。從背景當中看不出電子業的相關的學經歷,卻能夠完整掌握「晶片發展與競爭史」,並將關鍵的電子術語,說明的淺顯易懂。

書名「晶片戰爭」,戰爭二字可謂貫穿了晶片的歷史,從早期的美國私人企業競爭、美蘇軍事競爭、日本與韓國的相繼崛起、台灣的橫空出世,到最近的中美晶片競爭,戰爭二字,可謂一以貫之。
目前網路上早已充滿此書書評,以下僅提供一些自己的讀後感。
首先是我個人價值觀再次提倡,開放的自由競爭才能真正讓產業進步。晶片發展的早期,美國民企的蓬勃發展讓國防部金援的研究成果相形失色,蘇聯用國家力量發展晶片,卻也只是搞了晶片版的大躍進,而如今中國再次試圖用一樣的手法加速發展,注定證明了先進製程即將面對失敗。
而美國為了國防理由試圖圍堵中國,此舉也將面臨失敗,晶片產業各項儀器、製程,其技術發展之成熟,已是各國民間企業最強、最深的護城河,作者也說明了,單一國家、企業想要追上,都是十年以上的事情,而這十年各項儀器又能再精進,再將摩爾定律推往更極限,但這些進步也依賴著市場中企業的營利,美國官員不可能不明白這當中相生相剋的道理,但再次的,偉大的民主機制(投票),讓事情往可笑的那面傾斜。
無獨有偶,中國國內也有一本類似的書,芯片戰爭(作者:余盛 教授),希望有機會拜讀之後,將兩本書相比較,再寫一篇感想書評,期待了解另一端的視角下的歷史。


2023年6月27日 星期二

書評:營養與身體退化(Nutrition and Physical Degeneration)

 

《營養與身體退化》(Nutrition and Physical Degeneration)是由著名的加拿大牙醫師西奧·霍哈·普賴斯(Weston A. Price)撰寫的一本經典著作。該書發表於1939年,是一部關於人類飲食和身體健康之間關系的研究,西奧醫師後續也成立了基金會,推廣獨特的飲食指南。

而我這次到手的版本2022的再版中譯本,雖然用字遣詞新穎,但編排時內容與照片時常需要翻頁對照,我個人並不是很推薦。

本書通過對少數民族不同文化的飲食習慣、營養組成進行觀察和比較,提供了關於自然飲食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的證據。

作者旅行到世界各地,研究原始民族的飲食習慣,並與現代工業化社會的飲食進行對比,書中對於當地居民的自然風景、旅程也十分有趣,尤其是處在20世紀初期的交通之不便,也算是閱讀此書額外的收穫。
本書主要提倡,原始民族以自然食物為主的飲食習慣與他們的口腔健康和整體身體健康狀況密切相關,這部分也跟牙醫師的朋友討論過,原型食物確實對尺弓塑形有幫助,但防範齲齒還是以清潔為主。而我自己認為,書中提到精緻食物導致鼻腔狹窄等問題,由照片中實在難以判斷。

優點:

作者的研究方法非常詳細和全面,他實地考察了不同地區的人們的飲食和健康狀況,提供了有力的實證支持。

該書鼓勵人們回歸自然食物和傳統飲食,提供了實用的指導原則,幫助人們改善飲食習慣和促進身體健康。

通過揭示工業化飲食對人類身體的不利影響,喚起了人們對健康飲食的關注,並促進了對現代食品加工方式的反思,也擴大檢討了現代化農業將食物的品質造成影響。

缺點:

年代限制:本書首次發表於1939年,盡管其研究仍有一定價值,但由於科學知識和研究方法的進步,筆者認為許多觀點可能需要與現代研究相結合。

地域局限性:雖然作者對不同地區和民族進行了考察,但比較對象還是以西方社會為主,樣本的代表性可能存在限制,無法完全代表全球範圍的人群和飲食習慣。

總體而言,《營養與身體退化》是一本具有影響力的書籍,引發了人們對健康飲食的思考和討論。然而,讀者仍需結合現代科學和個人情況來評估和應用其中的觀點和建議。

補充:西奧醫師的基金會(https://www.westonaprice.org/health-topics/#gsc.tab=0)

裡面有許多與主流不一樣的飲食指南,包含反對豆漿取代牛奶等,也興趣的朋友可自行前往閱覽。